欢迎关注,曼陀说育儿,以史为鉴,以科学为本,育儿路上的那些坑,我们一起面对。\n
“融四岁,能让梨。弟于长,宜先知。”《三字经》让孔融让梨的故事,几乎家喻户晓。
然而,少时以克制、谦让闻名的孔融,长大后口碑却一落千丈,甚至因不孝而获罪被处死。
不是熟读三国的人,都不知道原来孔融在那段历史里竟然还拥有姓名。
为什么,把群雄逐鹿时代里戏份不多的孔融单拎出来讲呢?
主要是现如今赞赏教育大行其道,不少家长迷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。时不时地就会对自己孩子说,“哇,你好棒呀!”“宝宝,你真乖!”“你做得真棒!”……可看完孔融的故事,你也许会思考夸奖的负面作用。
不管是在《资治通鉴》还是《后汉书》中,孔融的评价都得了一句才疏意广的评价,这也是“志大才疏”这个成语的初始版本。
北海太守孔融,负其高气,志在靖难,而才疏意广,讫无成功。\n——《资治通鉴·第六十二卷·汉纪五十四》\n融负有高气,志在靖难,而才疏意广,迄无成功。\n——《后汉书·郑孔荀列传》\n从小懂让梨的孔融许是心机婊
攀李府亲戚的孔融
孔融(153年-208年9月26日)字文举,鲁国(今山东曲阜)人。东汉末年文学家,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家学渊源,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,太山都尉孔宙之子。
南朝宋范晔在《后汉书·郑孔荀列传》里用3900字概括了孔融这一生,观其一生,可谓应验了那句: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。”
十岁时,孔融跟随父亲到洛阳,拜访河南尹李膺,孔融因机智运用孔子与老子的关系解释他与李鹰为何是亲戚,众人大为惊奇时,太中大夫陈炜却说他: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。”孔融当场回怼:“想你小时,必当了了。”让李鹰大笑说:“高明必为伟器。”十三岁时,孔融父亲去世,因过于哀痛要人扶着才能站起来,博得了州里人的赞誉,人人夸他孝顺。
由于汉朝选官制度,以察举制为主,考试为辅。察举人才的标准就是孝子廉吏。咱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,就是在熹平三年(174年),被举为孝廉,入京都洛阳为郎,开启他的仕途之旅。
所以,当时能作孝廉被举荐的人,首先得先打开知名度,让群众们都知道:“嗯,咱们郡有这么一号人,孝顺父母孩特聪明。”以上两件事,不仅打造了孔融口齿伶俐、才思敏捷、孝顺善良的人设,也帮孔融打开了知名度。再加上,孔子二十世孙这一身份的自带流量,也许孔融小小年纪,其家族和他就已经在为谋划名气而作相关运营了,心机婊的可能性很大。
孔融的少时了了,不仅让他从小就沐浴在夸奖、赞赏的声音下,彼时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均还未完全成型的孔融,过多的赞许也不可避免地让他出现了高估自己、看低他人的毛病。而随着时间的流逝,本身又颇有才气,自大就渐渐演变为自负,认为以自己的本事,什么事情都可以做,实际上却可能只是一个会纸上谈兵的嘴炮。
盲目自大害死哥哥还爆火了一门争死
对自己过于自信的人,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不相信自己,并热衷于表现自己。
所以,十六岁时,孔融因一己之私,害死了哥哥。
名士张俭深陷“党锢之祸”,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,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。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,于是逃到孔褒家中,孔褒却不在。
当时汉朝也流行追星,人人奉行追求高风亮节的人,张俭就是天下名士中的“八及”,是能够引导别人崇仰的存在,其地位堪比现在追星族中的顶流爱豆。面对这样一个顶流,勉强算是有几十万粉丝的孔融,当然不愿意被顶流看扁。
于是,十六岁的孔融接待张俭时就说:“哥哥虽然在外未归,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?”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。
结果,这一住就把哥哥的命给住掉了。事情败露后,孔褒、孔融被逮捕入狱,可能有点愧疚心,孔融说:“我收留的张俭,有罪归我。”孔褒说:“张俭找的是我,罪过在我,我甘愿死。”母亲说:“年长的人承担家事,罪责在窝。”一门争着赴死。结果皇帝因为孔融名气较大,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,孔融却因争着赴死的热度爆火了一把,从个拥有州郡粉丝的小V,直接跨越成坐拥千万粉丝的大V级别。后来还自大到,州郡以礼策命时,都敢拒觉。
害死哥哥,却成名被众人赞许的奇葩事,就这么发生了。所以有后人调侃说,孔融让的梨,可不敢吃啊!哥哥吃孔融一个大梨,最后孔融给他从天而降一口锅,让他以命相还让梨恩。
孔北海空谈误国丢掉妻儿性命故作潇洒的孔融
孔融的形象,从担任北海太守开始飞流直下。
当时,董卓掌权,孔融屡有匡扶汉室的言论,因此触怒董卓。大V光环加深的孔融,董卓不敢直接处理掉,只好把他调任到黄巾军最为凶残的北海当太守,眼不见心不烦。
没有治理过地方的孔融,虽然起兵讲武、兴办教育,但是一直没有实际成效。相比《后汉书》里对他在北海治理时的中性介绍,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里直言他,“高谈清教,盈溢官曹,辞气清雅,可玩而诵,论事考实,难可悉行。”翻译过来就是,孔融口出大言不切实际额,政策不接地气,想当然没实操性。
此外,孔融除了对大儒郑玄以子孙之礼对待外,其余有才之士他都只当作宾客奉陪在座,从不与他们讨论政事。也是真自信过头了,自己不靠谱还偏认为自己能力杠杠的。甚至当黄巾军进攻北海时,左承租建议他选择袁绍、曹操等势力作为依靠时,不仅没有听从,还将左承祖给杀了。
此前,黄巾军进攻时,孔融还靠太史慈找刘备借兵才勉强挽尊,惊得刘备直呼:“孔北海竟然知道天底下还有一个叫刘备的人?”小透明被大V点名求帮助,刘备的选择当然是:“干啊!”
流寇抵挡不了,青州刺史袁谭带着正规军攻打,孔融就变为苟延残喘了。可是,即使孔融只剩下几百名战士勉力抵挡,为了维持自己的名士人设,他干了一件让人不齿、装逼过头的事情,竟然在乱箭齐飞的情况下,不思对策,强行塑造读书人形象,靠在案几上读书,假装谈笑自若。
结果夜晚城破,孔融灰溜溜地急急忙忙地逃亡山东,急到妻子儿女一个没带,最后都被袁谭俘虏,没多久就全死掉了。妻儿冤不?有那个装逼的时间,怎么不拿来安顿一下妻儿呢?
调任许昌玩颓废花式怼曹操《三国演义》里的孔融
逃跑到山东的孔融,接到了老朋友曹操递来的橄榄枝,曹操一纸调令让他摇身一变,成了将作大臣,大概是后世的工部尚书级别。
拿着曹操给的饭碗,孔融干的事情呢,却是逮着机会怼曹操,搁现代来说,这行为绝对是忘恩负义找骂的。不过,当时孔融举着匡扶汉室的大旗,反而让一些人敬佩他敢于怼曹操的风骨。
于曹操而言,孔融就是仗着自己是大V、名气十足,被怼了还得脸上眼睛笑眯眯的展示自己作为掌权人的风度。本来只是怼怼操守、作风曹操还是能忍的,但后面怼到干涉到他的宏图霸业那可就不能善了了。
当时,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,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,曹丕还私自娶了甄氏。孔融就跳出来说,“武王伐纣,以妲己赐周公”。曹操不明白问出这话出自哪里,孔融说,“按照现在的事情,想当然的。”曹操征讨乌桓,孔融又讥笑道,“曹操远征,萧条海外,几百年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,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,可以一并讨伐追究。”
因为饥荒战乱,曹操发出禁酒令,结果孔融又说很多侮慢之辞,并写了一篇《难曹公表制禁酒书》来怼曹操,还公然违背禁令喝酒。
怼得越来越宽的孔融,没多久又上奏称京城许都千里以内,不得封建诸侯。这个言论,严重损害曹操的政治利益,终于令曹操忍无可忍。
上位者想要整一个空有名气没有实权的人物,还不简单吗?稍微表露一下,底下就有人心领神会。与孔融有矛盾的山阳人郗虑就揣摩到曹操的心意,以蔑视国法为有奏免孔融。
奇葩惊世骇俗的言论留话柄害死全家作为一个毒舌杠精,孔融当然不会只是针对曹操才显出刻薄相。
不知是为了证明自己举世不俗,还是不想被三国里以装逼满分出圈的祢衡看不起,孔融的一些言论不仅惊世骇俗,甚至到现在也令人难懂其脑回路!
孔融放出狠话:“父之于子,当有何亲?论其本意,实为情欲发耳。子之于母,亦复奚为?譬如物寄瓶中,出则离矣。”
大概意思是:父亲对于孩子算什么呢?只是发泄情欲后的产物罢了。母亲对于孩子的意义就像装着东西的瓶子(指母亲怀孕生子),现在东西从瓶子里出来啦,还要瓶子干什么。
这个言论,被时人认为是大不孝,因此曹操治罪孔融时就有一条,不孝!以孝闻名州郡的孔融被不孝治罪也是讽刺了。要知道,孔融当时还以不孝罪杀过人。
《秦子》曰:孔文举为北海相,有遭父丧,哭泣墓侧、色无憔悴,文举杀之。有母病差,思食新麦,家无,乃盗邻人熟麦而进之,文举闻,特赏之。盗而不罪者,以为勤养於母也;哭而见杀者,以为哀而不实也。\n——《太平御览》\n
此外,孔融还有一个罪名是不敬祖宗,当时和忘年交祢衡聊天,祢衡说孔融是“仲尼不死”,孔融说祢衡是“颜回复生”。将自己类比为孔子,也是胆大包天了。
当然,真正治死的罪名是,孔融在北海时,曾跟人说“天子不必姓刘”。与孙权的使者私下有接触,而且对朝廷多有诽谤。
有了这些把柄在手,曹操当然不会放过,名正言顺地可以治重罪。
书奏,下狱弃市。时年五十六。妻、子皆被诛。
——《后汉书·郑孔荀列传》
就是可惜了孔融的年幼的儿女(别问为何又有孩子了,当然是重新娶老婆了啊。)女儿可是七岁小小年纪就能说出:“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!”的神童,这也是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”的由来。并且被收押时,还对兄长说,“若死者有知,得见父母,岂非至愿!”
影视剧孔融儿女形象
这样优秀的儿女也被连累至死,不知孔融在死前可后悔。
欢迎关注,曼陀说育儿,以史为鉴,以科学为本,育儿路上的那些坑,我们一起面对。\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