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教案通过设计安全主题合作游戏,帮助中班幼儿在模拟场景中学会分享、协商与协作,重点解决游戏活动中争抢物品、分工不均等问题。通过角色扮演、任务挑战等环节,引导幼儿建立团队意识,掌握安全游戏规则,同时培养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。
一、安全游戏设计核心原则
角色分配与任务关联性
将幼儿分为"安全员""物资管理员""观察员"等角色,每个角色配备专属任务卡。例如"安全员"负责检查游戏场地,"物资管理员"负责分发急救箱道具,通过角色说明书明确职责边界。任务设计需包含相互依赖环节,如物资管理员需与安全员配合完成场景检查。
物品共享机制
设置可重复利用的"共享工具箱",内含急救绳结、安全警示牌等10-15种基础教具。采用"三步借物法":举手示意→说明用途→归还登记,培养幼儿物品管理意识。每周轮换工具箱位置,增加探索趣味性。
冲突解决流程图
制作可视化流程图张贴在游戏区,包含"举手等待→轮流发言→集体决策→执行验证"四个步骤。教师通过情景模拟教具(如迷你交通信号灯)演示冲突处理过程,重点训练幼儿使用"我们可以...""如果...应该..."等协商用语。
二、经典合作游戏案例
安全小卫士合作任务
设置"发现隐患-制定方案-执行整改"三阶段任务。幼儿分组用纸箱搭建"微型社区",需共同完成5处安全隐患排查(如电源插座裸露、楼梯护栏缺失)。采用"隐患发现积分制",合作完成3项以上任务可兑换"安全小卫士"徽章。
交通信号接力赛
改良传统接力游戏,设置"红绿灯指挥组""行人穿越组""车辆操控组"三组并行作业。每轮需完成"指挥手势确认→安全距离检查→信号灯切换"全流程,设置"安全观察员"记录违规行为。游戏结束统计各小组协作失误次数,进行改进讨论。
三、实施技巧与注意事项
动态分组策略
采用"异质分组+动态调整"模式,初期按能力混合编组,每周根据合作表现调整角色分配。设置"合作能量值"评价表,记录幼儿在任务中的主动协助、有效建议等具体行为。
正向激励体系
建立"安全合作勋章"系统,设置铜(基础合作)、银(主动协助)、金(创新方案)三级勋章。每月举办"合作之星"颁奖典礼,由幼儿自主提名并说明获奖理由,强化同伴认可。
安全边界管理
在游戏场地设置"安全警戒区",采用彩色地垫划分危险区域。配备"安全哨"作为强制暂停信号,发现争抢苗头立即吹哨,启动"冷静角"反思机制。每日检查游戏区域,及时修复破损设施。
四、延伸活动建议
家庭合作任务包
设计"家庭安全合作日"活动,包含"安全隐患大搜索""家庭逃生路线图"等任务,通过亲子合作完成安全知识闯关。配套发放可重复使用的任务卡和奖励贴纸。
区角联动机制
在角色扮演区增设"安全议事厅",幼儿可模拟社区会议讨论游戏规则。与建构区合作开展"安全城堡设计赛",要求小组共同完成结构安全评估与建造。
本教案通过结构化游戏设计,将合作意识培养融入安全实践场景。核心在于建立清晰的规则体系、可视化的流程工具和动态的激励机制,使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合作价值。教师需把握"引导者"角色,通过适时介入与适度放手,帮助幼儿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建构合作模式。特别强调安全教育的具象化呈现,使抽象的合作意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习惯。
【常见问题解答】
Q:如何处理能力差异大的幼儿组队问题?
A:采用"能力配对+角色互补"策略,让动手能力强者担任物资管理员,语言表达好的担任记录员,每周轮换角色。
Q:游戏时间过长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怎么办?
A:设置"25+5"时间模块,每25分钟游戏后进行5分钟"安全快闪"环节,通过情景问答巩固知识。
Q:游戏材料不足影响活动效果如何解决?
A:利用废旧物品改造教具,如矿泉水瓶制作"安全警示柱",旧毛毯作为防护垫,既环保又增强代入感。
Q:幼儿争抢角色时如何介入?
A:使用"角色说明书"引导幼儿自主协商,当出现僵局时启动"暂停-反思-重选"流程,重点培养轮流等待意识。
Q:如何评估合作意识培养成效?
A:建立"合作行为观察表",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协助、有效建议等具体行为,结合家长反馈进行综合评估。
Q:游戏规则变更频率过高是否合适?
A:基础规则每学期调整1-2次,具体操作流程每周微调,保持规则新鲜感的同时维持核心框架稳定。
Q:特殊需求幼儿如何参与游戏?
A:设计"辅助角色"岗位,如视觉障碍幼儿担任"声音指挥员",发展其听觉与语言表达能力,确保全员参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