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前期准备与材料控制
施工前需完成地质勘探与方案设计,根据土层特性确定桩径(800-2000mm)、桩长(10-30m)及混凝土配合比。粗骨料需选用5-25mm连续级配碎石,含泥量≤3%,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(42.5级)。实验室需提前进行混凝土试配,验证坍落度(180-220mm)及28天抗压强度(≥30MPa)指标。
二、成孔工艺与设备选型
推荐采用旋挖钻成孔,配置直径1.2-2.5m的专用钻头。成孔深度需穿透软弱层,超灌高度≥50cm。施工中需实时监测孔深与垂直度偏差(≤1%),发现塌孔立即停工注浆加固。泥浆比重控制在1.15-1.25,粘度指数≥18s。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,应采用旋喷护壁或钢护筒(厚度≥8mm)。
三、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
采用搅拌车运输时,需保证混凝土初凝时间≥初凝+初凝后90分钟。浇筑时使用串筒分层泵送,每层厚度≤500mm。对于泵送困难区域,可采用混凝土泵车配合振动棒(直径25mm)的二次振捣工艺。需重点监测混凝土坍落度损失(≤40mm/30min),发现离析现象立即停泵处理。
四、施工环境适应性管理
雨季施工需提前7天监测天气预报,当连续降雨量≥20mm时暂停作业。冬季施工环境温度低于5℃时,需添加早强剂(掺量≤8%)或采用蒸汽养护。在地下水位变化区域,需同步进行降水井施工,保持地下水位稳定。对于高烈度地震区,需进行桩体抗液化验算。
五、质量验收与检测标准
成桩后7天进行低应变检测(检测点间距≤3m),合格率需≥90%。抽检桩体应进行高应变检测(加载值≥单桩承载力1.2倍),桩身完整性系数≥0.85。28天静载试验加载量达到设计荷载2倍时,沉降量≤30mm。对于特殊工程,需增加声波透射检测(检测频率2-8kHz)。
CFG桩基础施工需构建"材料-工艺-环境-检测"四位一体管控体系。核心在于严格把控混凝土配合比(粗骨料占比≥65%)、成孔垂直度(偏差≤1.5%)、浇筑密实度(空隙率≤3%)三大关键参数。施工环境适应性管理直接影响桩体完整性,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。质量验收应执行"三阶段"标准:成孔阶段检查孔径垂直度,浇筑阶段监控混凝土性能,成桩阶段实施多方法联合检测。
相关问答:
CFG桩混凝土配合比中砂率如何控制?
答:砂率建议控制在15-20%,需通过筛分试验确保细骨料级配连续,含泥量≤5%。当使用机制砂时,需增加0.5%的减水剂补偿细颗粒含量不足。
旋挖钻成孔时如何避免塌孔?
答:重点控制泥浆性能指标,当遇流塑状软土层时,可采用"护壁+套管"复合支护。施工前进行孔壁稳定性计算,泥浆比重应随钻进深度动态调整。
混凝土浇筑连续性如何保障?
答:采用双泵协同浇筑系统,主泵输送+辅助泵补料。对于超长桩体(>25m),每层浇筑后进行超声波检测,确保声速≥4500m/s。
成桩检测发现断桩如何处理?
答:根据低应变检测波形判断断桩位置,采用注浆加固(水灰比0.5:1)或补桩处理。注浆压力控制在0.3-0.5MPa,注浆量≥2.5m³/m。
冬季施工如何保证混凝土强度?
答:添加早强型减水剂(掺量6-8%),控制入模温度≥5℃。采用蒸汽养护时,升温速率≤10℃/h,恒温阶段维持60℃±2℃。
如何控制桩体垂直度偏差?
答:采用双导线定位系统,每2m设置导向环。使用激光铅垂仪实时监测,偏差超过允许值时停止钻进调整。终孔后测量桩身磁化曲线,验证垂直度。
地下水位变化对施工有何影响?
答:实施阶段需保持地下水位稳定,当水位下降时同步进行回灌井施工。回灌泥浆比重应≥1.3,流量≥3m³/h。水位波动超过±0.5m时需暂停作业。
CFG桩替代材料有哪些选择?
答:粗骨料可替换为钢渣(掺量≤30%),水泥可部分替代为矿渣(掺量≤20%)。外加剂需进行适配性试验,确保与替代材料兼容性。